初春国际菌业盛会 盘古圣地菌香四溢
泌阳香菇产业,挺进“百亿俱乐部”
中国工程院院士李玉(右)将“世界花菇黄金核心产区”牌匾交到泌阳县委书记、县长朱东升(左)手中。
会上,中国工程院院士李玉亲手将“世界花菇黄金核心产区”的牌匾授予泌阳,这可是北纬32°独特生态价值在国际上得到认可的高光时刻!
作为国际药用菌学会主席、吉林农业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、全国脱贫攻坚楷模,李玉院士对“为啥是泌阳获此殊荣”进行了详细解答。
国际上公认的北纬30°神奇地带,准确说是北纬25°至 35°这10个纬度间。神农架,三星堆,众多著名河流,浙江庆元,福建古田,河南泌阳、西峡、卢氏,湖北随州、十堰等都在这一神奇区域,这里诞生了中国香菇发祥地和诸多菌类之乡。
泌阳是全国首个建立“三物融合”产业发展研究院的地方。据了解,“三物融合”是植物、动物、菌物三
物循环生产发展的一种新型农业模式。推进三物融合产业发展是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“要树立大食物观”“向植物、动物、微生物要热量、要蛋白”系列重要指示精神的具体实践。
泌阳在全国农法栽培中率先实现周年栽培、三菌连种。“泌阳花菇大如拳、白如棉、Q弹、味鲜,关键是能赚钱。”李玉院士介绍,这些年,通过育种和栽培改良,以泌阳花菇为主,搭配玉木耳和鹿肚耳的“三菌连种”模式,秸秆养牛,牛粪养菌菇,菌渣还田做有机肥,真正实现了三物循环、融合发展,让泌阳全年都能种菇赚钱,院士期待这个模式能在全国推广。
院士、专家、学者、领导齐聚泌阳,为泌阳花菇代言。
大会现场成果丰硕,8个重点项目签约,覆盖品牌运营、装备制造、跨境电商等领域,还有全球香菇菜品热度指数、人气榜单等发布,为产业市场拓展“保驾护航”。
会上,专家们围绕品牌建设和供应链管理展开头脑风暴,助力泌阳花菇突出重围。大咖们更是着眼全球,谋划海外扩张。
作为吉林农业大学博士生导师、菌物科学与工程系主任、泌阳县“三物融合”产业发展研究院院长,也是土生土长的泌阳人的李晓教授介绍,泌阳食用菌产业从1972年王店乡人工栽培起步,1992年定为支柱产业,“泌阳模式”——“大袋、立体、小棚”香菇种植法传遍全国,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认证,生产标准成为国家标准,全国名优特农产品、全国香菇出口先进县,“花菇”连同“泌阳”,荣誉加身。
知道为什么泌阳花菇能称霸菌界吗?李晓教授透露,泌阳花菇得益于独特的环境气候、超长生长周期,加上层层拣选,才成就了“帝王品质”。“一般香菇3至15天就能采收,泌阳花菇却要40至60天,慢慢长成菇中极品‘天白花菇’。”李晓深情介绍,从菇蕾冒头起,最少49天,要开启“闯关”之旅。菇农拿着小刀,挑出不健壮的菇蕾;寒风、严冬来一轮自然筛选。这一路冰与火、刀与光的考验,让泌阳花菇吸足天地灵气,价值非凡。
现在的泌阳,更是食用菌产业“顶流”。全省首家院士真菌工作站、全国首个“三物融合”产业发展研究院落地,品品鲜等头部企业纷纷入驻,深加工项目干得热火朝天,交易市场热闹得不行,上下游企业紧密抱团。泌阳花菇,未来必将一路“狂飙”!
泌阳县“三物融合”产业发展研究院智慧方舱里培育的金耳呈现金黄色
科技创新化身“超级引擎”。在泌阳县“三物融合”产业发展研究院里,智慧方舱像个贴心管家,把银耳、金耳照顾得生机勃勃。鲜菇坊智慧化菇房年产7万吨金针菇,产值3.7亿,火遍海内外。高邑镇草腐菌基地靠先进技术,草菇、双孢菇全年不停产。
曾经凭经验、靠人力的种菇方式,已变成科技赋能,菇农开启“慧”种菇模式,工厂数字化,智慧农业潜力不可“菇”量。泌阳还在发力,制定花菇国家标准,迈向规模化、标准化、品牌化。
不仅如此,泌阳延伸产业链,开发香菇酱、菌汤包,打造“食用菌+文旅”的花菇小镇 ,预计年吸客超百万,增岗300多个,产值达1.2亿。
作为全国首个“三物融合”实践区,泌阳以花菇为支点,联动夏南牛、粮食作物,构建生态循环体系,深化国际合作,朝着“中国菌都”大步迈进。小小花菇,撬动全球产业链,在科技创新助力下,书写着乡村振兴的新“菇”事。
声明: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。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,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,我们将及时更正、删除,谢谢。微信号:BYW0396
精彩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,请遵守评论服务协议
共0条评论